
李国瑞
#文化传承
紫苏,一片时光的叶子
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关于凉茶的文章,里面讲过“真正的凉茶是热着喝的 ”。这就要讲到我国古代的解暑饮料,其中有医书记载的解暑药茶方剂就有百余方,此类古代饮料大都采用的是天然材料制作而成,相比于当下的“冷饮”更加重视口感和健康的均衡。古人把这些饮料称为“熟水”或“暑汤”,其中“熟水”之名始于宋代。
熟水有很多种,以紫苏为原料的紫苏熟水曾经得到过皇家“最佳消暑饮品”的称号。南宋末年的陈元靓《事林广记》中曾经记载,宋代曾经对不同的熟水品种给以品评等级,紫苏熟水就得了第一:“仁宗敕翰林定熟水,以紫苏为上,沉香次之,麦门冬又次之。”因此,在元代昊莱的《岭南宜蒙子解渴水歌》中,就有“向来暑殿评汤物,沉木紫苏闻第一”的诗句。紫苏熟水的制备,简单者仅用紫苏叶即可。明朝中期的宋诩编写的《竹屿山房杂部》中就曾经记载:“紫苏摘新叶,阴干。用时隔纸火炙,作沸汤泡,密封。热饮,冷则伤人。”
所以,紫苏熟水其实就是紫苏茶,但为了与茶叶区分开,却用了“熟水”二字,而没用“茶”字,但两者却都是热饮,更加健康,与现在风行的冷饮完全不同。
在《本草崇原》这本书中,对“紫苏”有一段描写,个人认为写得极佳:紫苏,气味辛微温,无毒。主下气杀谷,除饮食,辟口臭,去邪毒,辟恶气。久服通神明,轻身耐老。(紫苏《本经》名水苏,始生九真池泽,今处处有之,好生水旁,因名水苏,其叶面青背紫,昼则森挺,暮则下垂。气甚辛香,开花成穗,红紫色,穗中有细子,其色黄赤,入土易生。后人于壤土莳植,面背皆紫者,名家紫苏。野生瘠土者,背紫面青。《别录》另列紫苏,其实一种,但家野之不同耳。又一种面背皆青,气辛臭香者,为荠 。一种面背皆白者,名白苏,俱不堪入药。)紫苏气味辛温,臭香色紫,其叶昼挺暮垂,禀太阳天日晦明之气。天气下降,故主下气。下气则能杀谷,杀谷则能除饮食。除,消除也。味辛臭香,故辟口臭。辟口臭,则能去邪毒。
在我国的古代文献当中,紫苏被称为“桂荏”,白苏被称为“荏”。在《诗经·小雅》的《巧言》一诗中有“荏染柔木,君子树之”的诗句,表达了当时的人们细腻的感情和规劝帝王的拳拳之心。
我们常常用“荏苒”来形容时光的流逝,潘安就有“荏苒冬春谢,寒暑忽流易”的诗句,用以感叹年复一年的时光易逝,这便开启了紫苏与时间的象征联系,劝诫人们珍惜光阴,紫苏的别称“荏”也有了独特的人文沉淀。
无论是“紫苏”也好,“桂荏”或“荏”也好,都是极美的名字。“苏”字在古汉语中,是“小木”的意思,同时又有“复生”的含义。所以,我们常见到的薄荷,又有一个更美的名字,叫作“鸡苏”,是不是因为它与紫苏有着相同的地方呢?
现在,街头冷饮店到处可见,但“紫苏熟水”却早已不可寻了!倘若有哪位有心之人,能够重现古人书中的“熟水”,试想,夏日炎炎之下,循着树荫,觅一清静隐逸之地,品一盏熟水清香,细细品味荏苒时光中的甘甜与苦涩,自有一番惬意的光景……

